LNT政府合作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要求
发布时间:2013/12/28 | 作者: | 编辑:无痕中国 LNT

 

5  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

5.1  线状步道

一条拥有独立起点、终点(相互不重合)的步道。

5.2  环形步道

一条步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

5.3  网状步道

多条步道交错,形成网状步道系统。

5.4  特别说明

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出入口唯一的局限性较大,不符合NTS的安全性、健身性、普及性的要求。 

 

6   步道及设备要求

6.1  步道要求

6.1.1  步道设计要求

6.1.1.1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的历史性路径。

6.1.1.2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道路过陡、易发泥石流等危险区域。如难以避让,应建设标识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6.1.1.3  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使登山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

6.1.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立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1.1.5  登山步道路线选择、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完成路线难度不应超出预期难度。

6.1.1.6  步道路线的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从步道上进行撤离。

6.1.1.7  登山步道系统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

6.1.1.8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计应在适当的距离间隔处(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同时又使步道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体现步道系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6.1.2  步道建设要求

6.1.2.1  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6.1.2.1.1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要求路面上行走时无大尘土,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

6.1.2.1.2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常用于山中湿地部分,使用年限一般在57年。

6.1.2.1.3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6.1.2.1.4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可有效地减轻步道复线化及扩大。

6.1.2.1.5  桥梁建设在需跨越水道,沟壑的地段,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 ,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6.1.2.1.6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若路线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度大于等于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单位距离(500)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6.1.2.3  登山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原始现状为主,尽量减少人工设施;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来修筑登山步道。在建设中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宜。

6.1.3  配套设施

6.1.3.1  休息站使用木、竹、石制材料构制。休息站建在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地形变化较大处,长坡的起、终点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休息站建筑物的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6.1.3.2  露营地的建立应该在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营地之间相距不应超过小时路程,营地应满足就寝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等条件

6.1.3.2.1  露营地应设有厕所。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与行人行走路线。根据流量控制原则,使用人数较多的露营地应设立生态厕所。建设生态厕所所用材料应以木、竹、石等天然材料为主,外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生态厕所应具有冲水设备与化粪池,应有固定的人员与经费对其进行维护;使用人数较少的露营地应设立简易厕所,简易厕所设置地点应考虑风向、水源、动植物分布及地形因素。简易厕所挖坑深度应大于30厘米使用后应及时填埋。

6.1.3.2.2  露营的用火区应设立于宿营区的下风向大于20平方米的开阔地上,用火区及其附近不可有落叶杂草灌木等易燃物,不可靠近树木(在森林禁火期内禁止一切用火)

6.1.3.2.3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点,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清洗及生活用水在下游处。如是湖水同样要分开两种用水处,两种用水处应相隔10米以上。

6.1.3.3  接待站可依靠农家院落等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为登山步道使用者提供住宿、补给、垃圾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6.1.3.4  步道系统上应设置完整的标识系统,并对危险地段着重警示。标识系统应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

6.1.3.4.1  标识的材料应以石材、木材等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为主,部分警示标识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作。

6.1.3.4.2  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做到醒目并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

6.1.4 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

6.1.4.1  登山步道系统内应该设立巡查制度,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巡查人员应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配备基本的维修、救援用设备及饮水、食物与急救药品。

6.1.4.2  监控防治登山步道系统中土质、地形较脆弱区域。

6.1.4.3  定期对登山步道的路面路基状况、植被干扰、重要公共设施及灾害防救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使设备设施维持在良好状态。

6.1.4.4  长期对登山步道系统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及其它相关资进行观测、搜集、分析及建档。定期进自然灾害危险分析及灾害实况模拟,并找出足之处加以改善。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下一篇:国家健身步道安全系统
 
LNT讲师培训
LNT公民十条
LNT垃圾分类
LNT河流课堂
LNT赏鸟课堂
LNT高校行动
LNT校园课堂
LNT社区课堂
LNT自然课堂
LNT低碳城市
LNT政府合作
CSR环境行动
 
 
LNT最新活动
LNT无痕露营嘉年华
上海LNT无痕露营嘉年华10月22-23
一起趣野无痕露营季
济南市文旅局举办“一起趣野
黑虎泉无痕...
欢迎参加黑虎泉无痕环境公益课堂
小小河长黄...
欢迎参加小小河长黄河无痕生态课
 
新闻推荐
澎湃问吧开...
近日暑期旅游大热,新疆最美独库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2022-07-2810:0
中国旅游报...
6月17日,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发
中国环境:...
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山东省济南
 
“无痕”“LNT”“Leave No Trace”是 无痕环境 的注册商标 © 2012-2020 Chinalnt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友情链接无痕中国 无痕赏鸟 美国LNT 中国好公益平台 南都基金会 深圳社基会 阿拉善SEE 腾讯基金会 鲁ICP备20210411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