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其实是一种退化的佛教。
南传佛教,是一种巫术化的佛教。
藏传佛教,是萨满化的原始佛教。
佛教最早源自婆罗门教(古印度教)的“沙门运动”,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因果、轮回、修行、业力、报应、冥想、悟道这些东西均来自于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的产生,起因是雅利安人进入并征服印度次大陆,开始奴役印度本土人,在意识形态方面搞出了以“种姓制度”为核心的婆罗门教信仰体系,强调因果、修行和来世,从精神上让低种姓人士放弃抵抗。
因而,婆罗门教是一种典型的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宗教。
佛教的产生,在意识形态上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思想,以对抗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但佛教的思想内核却来自于婆罗门教,这注定了它难以和婆罗门教抗衡。甚至广义上来说,佛教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它们均出自婆罗门教。
如果说婆罗门教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宗教,佛教算不算?
可以看看原始佛教的行为准则:
袈裟——信徒不穿衣服只能身上披块破布;
苦行——不穿鞋要光脚走路;
化缘——吃乞讨和施舍来的食物;
冥想、打坐——减少自身能量消耗;
割肉喂鹰、以身伺虎、燃指供佛——把自己的位置放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食物链的最底端。
这其实是比婆罗门教更加彻底的奴隶宗教。
为什么说汉传佛教退化了?
因为佛教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体系,汉传佛教没能继承这一套形式逻辑,尤其是发展到最后的净土宗,直接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建迷信组织,搞成了“求神拜佛”这种原始跳大神形式。
汉传佛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禅宗,也是来自印度的宗派,甚至“禅”本身就是梵语,含义是“冥想”,汉语翻译成“悟”,其实是一个意思。
可问题是基于无根之水的冥想,很容易导致精神分裂,所以说禅宗多精分。
汉传禅宗还传到了日本,日本佛教界还搞出了“日本禅宗”,日本禅宗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日本文化,武士道、茶道、忍者这些文化习俗都有禅宗的影子,日本文化是否存在一些自虐性的、心理变态的思想倾向性?这有可能就是拜禅宗所赐。
最近少林寺火了,少林就是禅宗寺庙,甚至少林寺的创始人之一就来自印度,同时还带来了瑜伽,少林功夫和印度瑜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易筋经》这种拉伸运动就是瑜伽。
汉传佛教,除了在思想性上退化之外,在物理意义上也是退化的,集中体现于“造像”这个领域。
这个佛像石雕是距今1800年前“贵霜帝国”(中国史书称“大月氏”)的佛像石雕,出土于巴基斯坦,现收藏于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人物石雕的技法很高,栩栩如生。
这种石雕,是公元前300年前后,亚历山大军队远征印度后,希腊石匠带来的石雕技术,具有很强的希腊风格。距今2000年前的希腊罗马石雕,都是这种风格,以下三图摄于阿布扎比卢浮宫。
我们知道,佛教最早于东汉时期经西域进入中国,传播路线是印度北部-阿富汗-新疆-河西走廊-东亚腹地,巴米扬大佛-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就是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
佛教石雕技术进入东亚后,也开始迅速退化了,这是摄于中国甘肃省博物馆的敦煌石雕和泥塑佛像,距今1200-1500年历史,虽然很精美,但技法明显不如巴基斯坦贵霜帝国时期的佛像石雕技术,距离希腊石雕技术差得更远。
敦煌佛像,在出现时间和雕刻技术上都属于中国中古时代的顶峰,但和印度佛教石雕技术水平相比,是明显退化的。
所以说,汉传佛教,从思想到技术,都“瓦房店化”了。
佛教进入中国,吸收了不少道家和儒家思想,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明代的“阳明心学”就是佛教化的儒家思想。
因为佛教在南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的(曾经)辉煌,印度国家元首尼赫鲁在会见周恩来的时候能傲慢的说出“印度是中国几千年的精神导师”这种话,这种论断很印度、很婆罗门教、很禅宗。
圣雄甘地曾经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战时给常凯申建议“让日本人多杀人,杀多了他们就害怕了,然后就会投降”。
还有中国人认为的“我弱我有理”之类的奇葩观念,也很难说没有受到印度传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