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造透光玻璃虽然不是主要问题,但在阴暗感上更加雪上加霜。
关键是这事其实挺迷,北魏就有会做透光玻璃的番邦工匠来承包项目的历史记载,唐朝用中亚留子做过舍利瓶,元朝甚至写了配方,但中国工匠就是不学。
中国很早就会做不透光玻璃(铅钡玻璃),烧陶瓷的窖温已经超过了烧钠钡玻璃的需求,也很早就懂得草木灰制碱法。
前置技术都懂,学术交流也到位了,配方也要到了,科技树近在咫尺就是不点。唯一解释就是工匠文化的路径依赖太顽固了。清朝中后期从欧洲引入了透光玻璃技术,但也是造工艺品,没用在建筑上。
不点透光玻璃的影响还不仅限于建筑上,从技术面决定了中国无法独立发明望远镜,天文学停滞在“观星”层次。
中国传统古建有三不会。第一,不会造大穹顶;第二,不会造剪力墙;第三,不会造透光玻璃。
解放前,中国建筑穹顶跨度天花板是10米,达到10米的一共造了两座。
一个是擦边的,明代的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实际是筒拱);一个是俄罗斯人教的,1932年的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很多人去哈尔滨旅游看娘娘庙很失望,觉得平平无奇。这就属于现代建筑的细糠吃多了。
当其时,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国内建筑里穹顶空间宏大性是独树一帜的。
作为对比,东汉时期建成的罗马万神殿穹顶跨度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