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无痕中国论坛 http://www.chinalnt.com/bbs

无痕中国是国内首家专业的无痕环境教育机构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消遣型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是一种原始的好奇模式

1楼
章鱼 发表于:2025/8/3 17:42:46
好奇心分两种——  消遣型好奇(diversive curiosity),一种原始的好奇模式,通过激活尾状核多巴胺系统,产生即时快感——“这个好好吃”、“这个好好玩”、“这个好爽”。

消遣型好奇主要是感官刺激娱乐自己。  

人类最初的好奇都来自于消遣型好奇,但达芬奇人格,会把它升华为认知型好奇(epistemic curiosity),它的模式是调动前额叶皮层(目标规划)与海马(记忆索引),伴随“心流”(持久专注),产生一种进一步修补你认知架构的满足感。

这是一种深入、有序、有目的的内在驱动。

与消遣型好奇的直觉反应不同,它需要你更强的记忆、推导、归纳、联想、拓展、融合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手稿里记载的所有内容都是认知型好奇。  

人类大脑到三十多岁才会发育成熟,然后开始缓慢衰老,好奇是怎么产生、尤其是好奇怎么驱动人类行为的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透彻,但是前额叶的成熟、多巴胺系统的耐受、神经可塑性下降等等因素,包括整体机体开始衰退,以消遣型好奇为主的中年人就会变成"负责但无聊的大人”(不是批评,这是个正常熵减的生理过程)。
2楼
章鱼 发表于:2025/8/3 17:47:23
达芬奇式人格的优势 

企业更喜欢“确定性”的东西,比如职责边界、SOP、OKR/KPI、销售额、净利润、项目完成度、内部控制、职级体系、技能认证、合规、评估指标......目的是通过将复杂模糊的人力协作转化为可量化、可预测的标准化要素与模型,实现整体风险与成本的有效管理。 

 达芬奇式人格天生倾向于主动接纳不确定的事情,比如喜欢依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安排工作(非线性)、自发关注自己职责范围以外的东西、质疑规则、比起“交付效率”更注重“长期可能性“等等。

你额外的自由发挥公司往往不会买单,反而招致一个平庸低效的评价。  

企业不是不喜欢多面手,而是不喜欢不确定、不好管理的打工者,尽管泰勒管理已经过时,但就业市场大多岗位仍有把打工者异化为“即插即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人机部件的倾向。

“灰度模式”(概率的、融合的、不确定的思维)一般是管理者的特权。  

所以达芬奇式人格职场变现率低,往往不是能力有缺陷,而是系统性错配。  

但是,达芬奇人格更贴近真实能活下去的模式,这也是作为自己的人生管理者,一种非常robust and resilient的生存模式。

兴趣产生的自驱力会让你乐于终生学习和成长,哪怕这种成长暂时是阶段化、非线性、碎片、网状的(到后期你会融合成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就像生物进化或者杠铃策略,大部分时间你还是在满足基本工作要求,少部分时间进行个人试错。  

注:生物进化模式是大部分稳定遗传,少部分突变试错;杠铃策略的投资组合是大部分极端保守(比如低波动固收),少部分激进投资(比如加密货币、科技股)。这种模式不能保证你挣得最多,但它可以保证你玩的最久。  

这既有职场上的强韧性——失业后更容易找到新工作,不容易遇到“黑天鹅”(人生爆仓);也有心理上的强韧性——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支点越多内核越稳。  

再举个更简单的比喻——健身。

健身后肌肉酸痛的本质是微小肌纤维微拉断引发的炎症反应,这是一种健康的试错行为,你的肌肉会再合成让你更强大。

只要你别过量运动损伤到再也不能动(黑天鹅),你肯定比一天到晚坐着或者躺着完全不受一点损伤的人健康。这就是用小小的肉体试错,换取长期健康优势。  

很多过于依赖公司评价的单一技能工作者、服务企业十几年的“优秀员工”,你会发现他们在失业以后更容易崩溃。太沉浸于迎合打工模式,久而久之就会丧失真实活下去的能力。
3楼
章鱼 发表于:2025/8/3 17:49:00
 如何破除达芬奇诅咒: 还是写点老生常谈的内容,比如:  

调整对“事业有成”的价值评价 只有挣大钱、有地位才是事业有成吗?  

专注深耕,养成树状知识框架,而不是网状 

最经典的是麦肯锡提出的企业理想人才“T型能力树”:在一个领域做到前20%,保留两个跟深耕领域有联系的辅助领域(专家路线plus版)。 

 我很讨厌刻板化和被规范化,但是很遗憾,很多大牛确实就是这个路径。  

用波士顿矩阵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类来进行精力管理 这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1970年代开发的一种战略规划工具。

它最初用于帮助企业分析产品组合,这里被引申用于个人精力管理:  

奶牛(Cash Cows)代表钱多但是你没兴趣或者天花板很低的工作(高现金汇报,低满足感/低增长潜力)。但它可以是你的财务基础,不要轻易跳槽放弃,但也不值得投入过多时间“挤奶”,管理策略是不追求完美,高效完成、快速交付,挪出时间给明星。  

狗(Dogs),既不能带来好收入,也无法提供个人成就感、快乐或成长机会(低质量的娱乐)。

策略:剥离/放弃,最需要警惕和清理的象限。  

明星(Stars),高现金流,高满足感/高增长潜力。投入最多时间,把它作为你的核心竞争力。他未来也可能会变成你的奶牛。  

问号(Question Marks),低现金流(或负现金流),高满足感/增长潜力。要做好风控,它可能成为明星,也可能变成狗。  

你不敢竞争哪儿来的核心竞争力 不要随便跳槽,不要把某一次失败等同于自己这个人失败,控制好完美主义的程度,积极面对挫折和竞争(如果你有这些困扰而且想改善,请自己AI)。 

 找到一个单一、但足够复杂的、有点难度的工作,迫使你必须发挥多种才能 BCG模型和这一条是我上面推荐的那本书的观点,作者是个非常博学多才的人,想法也有深度,这是我推荐的原因。

但是你说这本书真的能life changing,倒还没有。  上述这些内容如果你有兴趣,想实操可以具体去问AI你该怎么调整和执行,每个人需要调整和克服的地方不同(或者你根本不想改变也行)。
4楼
章鱼 发表于:2025/8/3 17:51:22
下面我要写点AI不会说的

——  找到你适合的生态环境——场域天才(Scenius)的启发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邦,在一个世纪里主导了欧洲国际金融。黑死病以后,银行家活动的主要城市,比如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人口都在10万以下,类似于中国同期明朝一个小镇的人口规模。但顶级银行富商家族的年收入,等于明朝全国一年的税粮价值(“天下税粮二千七百万石”)。  

在此之前,中世纪的人们活在宗教教条的禁欲主义之下,每个人都是神的奴隶。这些最唯利是图、顶极贪婪、特别注重物质生活的有钱银行家们,自然不会甘于宗教的条条框框,于是,个人觉醒、追求自由美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  

乔比起义(1378年)之后,佛罗伦萨的共和主义变得更加寡头化,意大利商人既是资本家又是公民领袖。他们捍卫经济和文化变革共同进化,商业活动与艺术创作投资一样重要。在经济衰退时期,规避风险的商业精英疯狂赞助建造富丽的宫殿、教堂、大厦、别墅,享受金钱带来的体验刺激,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同时,为了家族事业,需要法律、矿业、纺织业、军事工程和跨国金融上的实干人才。  

在如此巨大的创造需求和如此少的劳动人口之下,每一个人的天性都被尊重和培养,鼓励自由探索和创新,容错率也非常高,贵族和民众嫡子必须去拉丁语学习接受正统教育,个体作坊相当于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实用教育场所),自然形成“全民通才”、“全能匠师”的职场氛围。这也是为什么多才多艺的人被称为“达芬奇式人格”或者“文艺复兴人格”。  

后世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描述是,“一个商人共和国,它的政府即是一个股份公司。它的统领就是它的总经理。而参议院,就是它的董事会。它的人口,就是股份持有人。”所以达芬奇天纵奇才既是个人原因,也是时代正反馈的极端案例。 

 杜克大学的统计学教授David Banks写过一篇观点短文(The Problem Of Excess Genius),谈到“天才过剩问题”(在某个特定时空出现成群结队的天才),他通过统计归纳说明人类文化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匀。  

在他的数据里,人类历史上三个天才扎堆的时空是——  公元前440-380年间的雅典(古希腊古典时代,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1440-1490年间的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达芬奇);  1570-1640年间的伦敦(伊丽莎白时代到查理一世,英国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莎士比亚)。  (我个人认为20世纪初也算天才扎堆,只是由于交通的发达,科学家并没局限在某个区域,而是遍布整个欧洲和美国)  

音乐家Brian Eno为这个现象创造了一个词,场域天才,Scenius——  “scene”:场景,指特定时空下的文化生态;“-(i)us”:genius的拉丁语后缀,意思是“具有该性质的人或物”。  

他认为伟大的想法往往是由一群有创造力的人产生的,他们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剽窃)、相互激发的整体场景。  

他并不否认个人成就,只是认为最好的创造不是无土之源,而是依赖一个尊重才华的生态环境。最伟大的天才是特定场景中集体智慧涌现的极致。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主动找到属于你的场域。 

我们都猜想经济上的繁荣昌盛、自由主义、知识高流动性(没有阶级壁垒)是多潜能者成功的温床,但是这种时机可遇不可求。

理想社会跟你无关,你只能把努力放在个人能掌控的地方。  
5楼
章鱼 发表于:2025/8/3 17:53:41
 David Banks并没有得出天才扎堆的原因,但是他的文中(和我看过其他的文章)给了这样一些启发:

  1 你要主动前往你想去的场域,让场域滋养你。

宏观上没有,那就找局部的,主动奔赴跟你兴趣相似,且优秀的人多的圈子。  

这里有两个好处:  

其一,前面说过,多潜能者的自驱力往往是兴趣和好奇心,它是非常珍贵但脆弱的,属于你的场域能够呵护和滋养你宝贵的天性,你要自己主动去吸收正反馈,然后你就会发现自我怀疑和内耗的时间越来越少。  

其二,天才扎堆时代的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采取“学徒模式”,这是一种跟现代社会一锅端、标准化通识教育完全不同的言传身教个性化教育。跟志同道合的精英面对面对谈,远胜于一个人上网课刷视频,读博也是一种很珍贵的学徒模式(前提是你要遇到好老板,我不得不承认,这几年大部分导师自顾不暇)。  

2 你要主动前往新范式(new paradigm)的场域。

这个是马斯克成功的不传之秘。 

 一个好的新范式(一种新的媒介、视角、理念、认知、模式),可能完全引爆一个新的行业和赛道,使其蓬勃发展。

你要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事业有成,就想办法去吃这口红利。  

这种红利性价比特别高,而多潜能者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迁移能力在这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我在另一个回答里面评价过马斯克,当时写的太随意了,我又很懒不想修改,这里再写一点。  

中国大众有一种过于重视科技创新的毛病,忽略了模式创新、应用创新。  

我举一些例子:有人说达芬奇其实什么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其实被吹捧太过了。 

 是的,他只懂我们现在初中水平的几何学,绘画也不是他发明的,但是他是第一批把几何透视和解剖学融入绘画之中的人。解剖学文稿他拖拖拉拉最终没有发表,否则解剖学不会在140年后才有第一本奠定基础的著作。他的物理学知识水平大致在惯性、水压、力矩、摩擦力、光折射这样的水平,但是他能提出螺旋桨(直升机原型)、降落伞、滑翔翼、差速齿轮车、自动锤击机、高倍望远镜。  

哪怕这些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产品落地,但他500年前的这种洞察力和创新思维,放在今天就类似于自己随便学了点波粒二象性、薛定谔的猫这种最基本的量子力学概念,然后提出想做不同于刚性的二进制(0/1,非黑即白)、基本单位是0-1叠加态的量子计算机。

  一个好的范式,就是行李箱。箱子的历史肯定在几千年以上;轮子最早是美索不达米亚人安装在儿童小玩具上的。箱子不是你创造的,滑轮的出现也没你的功劳,但是,第一个做出行李箱的人,就是范式创新,收割走所有传统行李箱的商业份额。  

马斯克就是一个一直在吃新范式红利的人。

他玩的就是箱子加上滑轮(核心硬实力 + 新范式)。你别管他创业成不成功,做的东西牛不牛,从0到1、或者从0到0.9 beta(不完美也可以)的红利是性价比最高的。  

其实自媒体就是一种新范式,第一批网红已经赚麻了。

我们站在科技革命的临界点,区块链还会引爆,AI还会引爆。每次技术革新一定会有大量大量的新范式,你可以去寻找这些东西,把它变为你的“滑轮”。

当然,你要提前准备好一个“箱子”,它必须非常结实。
共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12 - 2018 Chinalnt.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15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