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的结构思想是比较天真的,几乎不考虑侧向力。
垂直受力梁柱结构当然是懂的,但是侧向就弄不明白。你看一个古建答主是不是外行,就看他吹不吹斗拱。
吹榫卯都能理解,因为古代铁钉生产成本是很高的,木作结构用榫卯具有经济性。斗拱就不一样了,这玩意除了有些美学价值,结构上费工又无用。斗拱的效果是增加出檐,把垂直受力传到柱子上,这没毛病。但是你层层叠叠搞上去,侧向不稳怎么解决?不知道。
倒的多了其实也知道有问题,但不知道怎么解决,只好做小点。
古代斗拱发展是倒着来的,宋比唐小,清比宋小,越做越简单。
这其实是进步,想明白了,结构上弊大于利还是做装饰比较好。
老欧搞出剪力墙,然后是肋券,侧向力越来越稳,能支撑高大空间,发展到飞扶壁就可以玩花活了。
老中就很执着,坚持柱子扛一切。这种设计思想决定建筑内部空间必然逼仄。
你要高,就把单层面积做小,套筒,堆柱子。比如应县木塔,面积最大的底层600多平米,两层柱网32根柱子。
你要大,就放弃套筒做成矮胖,然后还是堆柱子,各种宫殿都是这样。
单体的,柱间距很大的宏大空间,做不出来。莽一波做出来也很快就倒了,结构理论不支持嘛。
所以中国大型古建外边看也很壮观,不能进去,一进去压抑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