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中国论坛无痕中国环境行动无痕茶坊 → 鲁菜大师王兴兰,也是孔府菜烹饪大师


  共有34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鲁菜大师王兴兰,也是孔府菜烹饪大师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章鱼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痕君
等级:无痕论坛版主 帖子:3082 积分:13600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鲁菜大师王兴兰,也是孔府菜烹饪大师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8/19 19:09:03 [只看该作者]



她好像是王兴南的弟子,最早是在聚丰德,踩着凳子切菜,后来还在孔膳堂做过主厨(时间太久,记不清了)。


(我多说一句,如今鲁菜传承内部的体系之繁冗,关系之复杂,如果扒拉出来,绝对比当年德云社当年刚刚崛起的时候还复杂,别看相声门派关系复杂,真的跟鲁菜各位大师之间的恩怨故事相比,相当于涟水中专跟浙大的差距)


按当时王兴兰的说法,传统的鲁菜,不是什么油乎乎,黑乎乎的


传统鲁菜,对于油盐的使用并不是特别多,盐多以水融合,炒菜不放盐面,而是盐水,油用的也不太多,油过锅爆香,然后开炒。


但是后来,大概在1980年代,准确的说,是在改开之后,很多人开始探索做生意,作私人饭店,但是厨师太少了,于是社会上就有了专门的厨师培训速成班,大概半个月,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就能出徒的那种(王兴兰好像是进了聚丰德好几年,才正式拜师,学习炒菜的)。


这三个月,一个半月学理论,一个半月做实践,而且出徒必须掌握50道鲁菜,甚至连刀工都不怎么教,只要你能炒出个差不多就行,当然,还好后来有了bluefly,蓝翔算是统一了山东的厨师培训市场,逐渐扭转了鲁菜厨师速成的风气。


当然,布鲁弗莱后来被美国指认为搞间谍,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培训中,很多老师干脆就简化程序,多放油盐,导致鲁菜逐渐成了后来的油乎乎,黑乎乎的感觉。虽然品相不佳,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尤其是肚子里没多少油水的老百姓来说,这种重油重盐的鲁菜,更好吃。


实际上传统的鲁菜,注重的是鲜咸口,注意,是鲜咸,不是咸鲜,食材的鲜不能被调料夺了风头。


其实如果各位喜欢做饭,可以看看短视频平台的几位鲁菜师傅,他们做的菜,其实就是以色泽鲜艳,鲜咸为主,品相好,而且味道也不错。


所以,说到底,鲁菜的重油重盐,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罢了。


只是不幸的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最后形成了刻板印象。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章鱼
  2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痕君
等级:无痕论坛版主 帖子:3082 积分:13600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8/19 19:11:17 [只看该作者]



油乎乎、黑乎乎、黏糊糊。无论是美食家还是普通的美食爱好者,一提起鲁菜,很多人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

  糖醋里脊、九转大肠、爆炒腰花似乎成了如今鲁菜的代表菜系
  鲜为人知的是,真正的鲁菜如今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鲁菜之中精品颇多,然而食材的匮乏却使得其“一菜难求”

 1 被误读的“鲁菜”

  一批又一批速成的鲁菜厨师,就这样走进了全省大小饭店的后厨。 在王兴兰看来,鲁菜的名声就是在这时候开始被“毁”了。 

  1976年,作为济南老字号食府“聚丰德”的厨师,王兴兰和几个师兄弟们接到了一个任务,即要尽快响应党的号召,恢复“名店”、“名吃”和“名厨”。
  “大约在(19)80年代初期,全山东的饭店多起来了,而厨师的需求也非常多,很多厨师培训班也出现在街头巷尾。”据王兴兰回忆,当时仅济南市区内,有关的厨师培训班居然多达200多家,有的培训班一个班居然有200多名学生。

  这样的“培训班”的报名费用不但高,而且培训的时间短,“三个月,一个半月学理论,一个半月做实践,然后考出来就可以出去给饭店当厨师了。”

  第一次去给这些厨师们监考,王兴兰就郁闷了:“基本上每一个考生都不合格,所有的菜炒的不是糊了,就是油了,刀工也非常差劲。”

  “做一个厨师不容易,三个月的时间,掌握50个鲁菜的做法,怎么可能?”王兴兰曾提出过自己的建议,“我的想法是,培训班能否让这些孩子就学五六个菜,不求多,但求精,不然这样下去非砸了鲁菜的招牌不可。”不过人微言轻的王兴兰的建议,似乎并未获得采纳,一批又一批速成的鲁菜厨师,就这样走进了全省大小饭店的后厨。

  在王兴兰看来,鲁菜的名声就是在这时候开始被“毁”了,一批并无太多经验的厨师,烧制出并不成功的鲁菜,然后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品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一说鲁菜,大家都说是油乎乎、黑乎乎、黏糊糊,其实这些问题的根儿,就在当年那一大批的学生。”如今,已成为山东省鲁菜研究会会长的王兴兰提起往事,脸上露出的是一丝无奈与苦笑。

2 真正的“鲁菜”

  有一次在北京一家豪华饭店里点了一份“济南木须肉”,“上来的就是土豆丝,在传统鲁菜里,木须肉是不放土豆丝的。”王兴兰与厨师交涉,对方却声称,这道菜就是从济南学来的。

在王兴兰看来,如今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懂得鲁菜烧制精髓的厨师,绝不会超过10个,而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算是最后一批正统科班出身的鲁菜厨师了。”在已经进入花甲之年的王兴兰的眼里,“科班”有着别样的意味,它意味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的传统,与如今在烹饪学校学上三五年出来的“科班”有着天壤之别。
  “我说的‘科班’,是指真正的拜师学艺,进厨房跟着师父学三年,三年里洗菜择菜杀鸡杀鱼什么活都干,三年之后才能正式开始做菜,而且一天也做不了几次,一次做的不好就要全饭店开会批评检讨。”

  芹菜炒肉丝,一道看似简单的鲁菜,却别有深意,肉丝要切的长短粗细一样,而且在过油炒的时候需要用铁筷子翻炒,以免肉丝断开,随后还要将芹菜用100℃的开水“过”一下,“即使是这样鲁菜中比较简单的菜,如今能做到原汁原味的厨师也不是很多。”王兴兰有一次去北京出差交流,在一家豪华饭店里点了一份“济南木须肉”,结果让王兴兰大失所望:“上来的就是土豆丝,在传统鲁菜里,木须肉是不放土豆丝而是放笋丝的。”王兴华与厨师交涉,对方却声称,这道菜就是从济南学来的。

  “其实真正的鲁菜,对于厨师的刀功要求非常高,而且在色香味上有着严格要求。”据王兴兰介绍,在传统的鲁菜中,曾经有一道“油爆鱼芹”,要求厨师要以精湛的刀功去掉鱼头鱼尾,并从中取出鱼骨,在切鱼肉的过程中,刀不能切断鱼皮,“完全做出来之后,这道菜吃起来没有鱼刺,没有鱼头鱼尾,味道非常好。”然而如今能够做这道菜的厨师,也不多了:“跟我差不多年纪的鲁菜厨师可能会做,年轻人估计连见都没见过。”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集曾介绍过淮扬菜系的文思豆腐,对于这道极其考量厨师刀功的菜,王兴兰表示,鲁菜中类似的菜品有很多:“一品菊花豆腐也是类似文思豆腐这样考校厨师刀功的菜品,但是说真的,现在有多少厨师还愿意用刀切丝呢?别说豆腐丝,很多饭店的土豆丝都是用机器擦丝擦出来的,这种偷懒的炒菜方式,怎么可能做出真正的鲁菜?”

  3 匮乏的食材

  如今野生的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黄河甲鱼、螃蟹等食材,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人工养殖的各种食材,这些食材无论是在口感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野生的相比。

  如果翻开鲁菜的历史我们或许会发现,齐鲁大地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名厨,甚至第一位厨师伊尹也是出生于齐鲁大地,而作为有山,有河,有湖,有海的山东,之所以会成为四大菜系之首,也与丰富的食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过,如今的鲁菜,除了面临着人才的断档之外,食材的匮乏也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鲁菜确实有些冤。

  “厨师人才,我们可以培养,我们这些人现在还能下厨,还能带徒弟,只要时间足够,方式正确,我相信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的厨师。”王兴兰在谈到鲁菜人才的培养时,豪情万丈,但是说起一些如今已经“绝迹”的鲁菜时,她的眉头再次拧在一起:“关键是,有些鲁菜因为食材匮乏,已经很难还原了。”

  在鲁菜中,曾有一道“干炸赤鳞鱼”,需要使用生长于泰山山腰溪水中的赤鳞鱼作为原料进行烹饪,“但是现在野生的赤鳞鱼,已经非常少了,有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这种鱼只在海拔270~800米的泰山山涧溪水中,也长不大,不超过2两。”然而如今,野生的泰山赤鳞鱼少之又少,虽然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着人工养殖这种鱼,但是在王兴兰看来,人工养殖的赤鳞鱼,其口感永远无法与野生的相比:“30多度的气温,野生赤鳞鱼扔到地上一会就能晒化了。”
 
 不仅仅是赤鳞鱼,如今野生的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黄河甲鱼、螃蟹等食材,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人工养殖的各种食材,这些食材无论是在口感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野生的相比,就拿黄河鲤鱼来说,在王兴兰的眼里,黄河鲤鱼是难得的食材:“终日里在黄河里生存,与激荡的黄河水搏击,使得黄河鲤鱼的肉质口感筋道,而现在的鲤鱼大多是在湖里人工养殖的,虽然肥美,但是口感却差了太多。”

  4 失传的食客

  “美食家少了,挑剔的食客少了,厨师们也就开始应付事儿,这对于鲁菜的传承是一种伤害。”  

  12岁那年,王兴兰进入了聚丰德,跟随当时的厨师长王兴南(据记者了解,二人并无亲属关系)学习鲁菜的烹饪技术。

  在当时那个年代,作为四大菜系之首的鲁菜,一直是国内饮食界的奇葩翘楚,然而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鲁菜就逐渐的“堕落”了。

  在王兴兰看来,鲁菜的“堕落”,除了人才断档与食材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的“包容”与美食家的失传。

  王兴兰曾听师父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济南还没解放,一个食客在师父所在的饭馆吃饭,点了一个爆炒腰花,结果当时厨师偷懒,少颠了几下就把菜出锅了,结果食客尝了一口就发觉味道不对,立刻叫掌柜的来理论,把掌柜的吓得够呛。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人们对于美食的要求是什么。”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菜品的要求不是高,而是快:“现在大家去饭店吃饭,都希望自己点菜之后能快点上菜,至于菜的口味,大家的要求反而不是很多,所以说很多要求现做的菜,结果厨师干脆就提前做好,或者做个半成品,等客人点的时候,稍微加热一下就端上桌了。”

  近年来,王兴兰每次去饭店吃饭,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点一份醋溜土豆丝,结果发现土豆丝是用擦丝器擦出来的。“有时候我就找领班理论,但是结果大多是给我把菜退掉,或者换一个,有的人还觉得我有毛病,太挑剔。”
  这种来自于食客的“宽容”,也使得如今的厨师们越来越懒,王兴兰曾与不少厨师有过交流,发现如今大部分鲁菜的厨师们,喜欢烹饪一些鲍鱼、海参、鱼翅等高档菜品,而对于考究厨师技巧的普通菜系,却没有多大的兴趣:“美食家少了,挑剔的食客少了,厨师们也就开始应付事儿,这对于鲁菜的传承是一种伤害。”

  王兴兰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掌勺时的经历,当时的她还不到16岁:“我记得那时候是做一个清汤三鲜,按理说这个汤要做成淡茶汤色,能够让食客们看到汤里的海参、虾仁和蹄筋。”但是由于紧张,在给汤上色的时候,王兴兰不小心让汤的颜色变得重了一些:“结果负责端菜的服务员一看颜色不对,都没有给食客端上桌,而是直接端到了饭店领导那里,我记得为这事儿晚上饭店还专门开会对我进行了批评。”

  食客的挑剔,饭店自身对于食品的严格要求,这一切的一切,或许正是构建起鲁菜的基石,然而如今的饭店里,挑剔的食客越来越少,自我要求严格的饭店更是寥寥无几,这也使得鲁菜逐渐的走向没落。

  5 被复活的鲁菜

  我们今年有一个计划,就是把一些精品的,在市面上难以见到的鲁菜菜品进行推广,跟省内各市联系交流。

  当然,作为鲁菜的传承者之一,王兴兰已经感觉到近年来鲁菜正在重新走向复苏,而她也开始尝试着复活一些精品的鲁菜,比如说赛螃蟹

  “用海鱼的肉代替螃蟹的肉,用鸭蛋黄代替蟹黄,通过烹饪,将鱼肉做出螃蟹肉的鲜美来,这道菜当年也算是鲁菜中的招牌菜系之一了。”在王兴兰看来,“赛螃蟹”完全可以媲美《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任何一道菜品:“从选材,加工到烹饪出炉,每一个环节都很有讲究,也很有历史典故在其中。”

  但是如果《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来到了济南,济南又能找到几个厨师来制作这道菜呢?听到这个问题,王兴兰无奈的摇了摇头:“估计不会超过10个,而且都是老厨师。”

  因此,王兴兰和其所在的鲁菜研究会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推广传承这些“复活”的鲁菜精品:“我们今年有一个计划,就是把一些精品的,在市面上难以见到的鲁菜菜品进行推广,跟省内各市联系交流,毕竟厨师们不可能长期出差,那么我们把这些菜品送上门,怎么选材,怎么加工,怎么制作,我们上门传授,一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鲁菜,再一个是让大家了解学习这些鲁菜的烹饪技法,让鲁菜的精华传承下去。”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章鱼
  3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痕君
等级:无痕论坛版主 帖子:3082 积分:136000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21/1/1 17:1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25/8/19 19:13:47 [只看该作者]

鲁菜除了餐馆里的官府菜,还有民间的家常菜,有一说一山东的家常菜还真是黑乎乎咸乎乎。老济南人评价一个人厨艺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做得菜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滋味,做菜炝完锅必须沸甜酱、沸酱油。如果一个老济南人说你做得菜白赤咧的、没滋啦味的,那无疑是对你厨艺的最低评价

陈宗明师傅就是特别喜欢做咸鲜味型的菜,好像他的理念就是这种菜显本事。而且作为山东的老年人,他口轻的很

陈师傅的手艺一直就是这样的,尽可能保留食材本身的色泽和鲜味,对于油盐酱醋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他应该是师承颜景祥那一支的弟子,颜景祥的菜就是这种典型的鲜口,他跟王义均的胶东菜还不太一样!

王兴兰大师当今鲁菜三大派系之一的孔府菜的复原者,是她领着一帮人在80年代把这个菜系挖掘出来的。说鲁菜咸乎乎、黑乎乎、粘乎乎,肯定是偏见,算是一种积非成是的刻板印象,其实主要是因为鲁菜的风格比较鲜明。
鲁菜口味以咸为主,但也不是只有咸,就算不考虑其他的葱姜蒜花椒这些调料的味道,酸、甜、鲜也各有代表菜,如果按这个标准的话,川菜湘菜叫辣乎乎,江苏菜叫甜乎乎,没问题吧?
再说粘乎乎,鲁菜中确实有相当多的菜为了保持口感和外形,喜欢勾芡,这是因为鲁菜技法全面,特别擅长做扒爆熘滑焖烩烧,不会用这些技法的地方,当然理解不了勾芡的作用,就会感觉粘乎乎。
黑乎乎其实跟咸是有关系的,鲁菜有的时候喜欢用酱油调味,也有用酱油上色的习惯,会让菜显得红亮,但也不是所有的菜都这样,如果要按这个标准的话,徽菜更是黑乎乎。


老鲁菜,济南淄博泰安一代的。

其实老鲁菜也不是口味重。

新鲁菜烟台青岛这的,口味更轻。


对比一下所谓的寿司仙人,学徒先拧一年的毛巾,十年才有资格煎蛋,不是锻炼什么厨艺,这是锻炼你服从性,给你整服了变成师傅的狗,你才有资格学到所谓真东西,杀鸡杀鱼处理食材比他们高级一点,但仍然是同一套逻辑,不否认这是旧时候那套不得不为之的东西,到现代已经完全不合适了,活不下去的


不止是盐水,一些需要类似于炖菜加水的菜,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会用高汤取代水来炖煮,只有特别要求的菜,才会以专门的清水或者其他汤水来炖煮,她说了很多细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