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无痕中国论坛 (http://www.chinalnt.com/bbs/index.asp) -- 无痕茶坊 (http://www.chinalnt.com/bbs/list.asp?boardid=20) ---- 烤鸭虽属于鲁菜系,但也是北京最重要的代表食品 (http://www.chinalnt.com/bbs/dispbbs.asp?boardid=20&id=2486) |
|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5/10/30 3:16:35 -- 烤鸭虽属于鲁菜系,但也是北京最重要的代表食品 老北京在消费方面是个很独特的城市。 北京是清朝的都城,这给北京的消费带来了很有趣的现象。作为王朝的都城,驻有皇室和中枢机构是正常的,但清朝的八旗制去有他的特殊性。 满人采用兵民一体的八旗制度,所有满人都编入旗籍,旗人除了驻防八旗和承担守陵等特殊任务的旗丁外,都驻在都城北京,因此与前朝的宗王出镇或就番不同,所有王公都在北京,这些人包括宗室、觉罗和普通旗人,这些人共同特点就是收入稳定,构成了一个奇特而庞大的消费群体。正是这个群体的存在,就使北京比前朝都城有更大的消费能力,又使北京聚集了更多的商业人员,大到票号、当铺的富商巨贾,小到剔头修脚的手艺人,都比前朝规模更大,这又进一步刺激了北京的消费能力。 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不小的群体,这个群体由闲散宗室、觉罗、普通旗人组成,这个人群的特点是收入稳定,有钱但不多,社会地位高,事不多有大把时间,但收入不足以体现社会地位和打发大把时间,这就非常拧把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贵胄、高官巨贾们的消费自然就需要再发行个青春版,以満足这个群位即要体面又没钱的消费需求,用网红的话讲,这叫一个地道。在这众多的青春版中,吃食是一个特别重要又有意思的领域。 说到吃,烤鸭虽属于鲁菜系,但也是北京最重要的代表食品之一了。 (京菜其实是鲁菜最重要的一个分支,甚至可以说最的鲁菜不在山东,在北京)。烤鸭是正经的宫庭菜,叫挂炉鸭,名字很直接,挂在炉子里烤的鸭,和挂炉猪一样,是宫庭中常见的烤制菜品,简称炉猪、炉鸭,相声《报菜名》中就有提及。 烤鸭的工艺要求,必须把鸭坯撑起来,以保证烤制过程中鸭子体型饱满,便于切片(片鸭子)。 撑鸭坯的方法就是在鸭膛内填充材料,宫庭填充的材料是火腿、香茹、冬笋等珍贵食材,称之为料烤(现在也有恢复这种烤法的,称为八珍烤鸭)。但传到民间这么烤就吃不起了,怎么办?鲁菜嘛,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大葱,于是这种填充大葱的烤法被称之为葱烤。 然后,葱烤也不是这个群体都能消费得起的,又怎么办?用水呗,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汤烤。这汤烤在现在网红嘴里还变成了“地道”,这种降级还讲出理来了:外烤内煮,才能外焦里嫩。 说完烤鸭的降级,再说一下北京另一种著名的吃食--涮羊肉。 北京满人还是比较讲究吃火锅的,流行逢九吃火锅的习俗。 即从数九的第一天开始,每九的头一天和九九的最后一天都要吃火锅,也就是冬天照例吃十顿火锅,当然每顿火锅都不一样,高档的火锅有菊花锅、一品锅、山鸡锅、银鱼紫蟹锅(东北氽锅底的高档版)、麅鹿锅等。 其实北方的火锅基本都是炖菜,所以涮羊肉在火锅中算是个异类。 涮羊肉的亲兄弟是手把肉,蒙古人用大锅煮羊肉后蘸盐和野韭菜花吃。手把肉随元定都北京传到北京,但是北京汉人不适应这种大块肉用手抓用刀割的吃法,所以就逐渐演变成切成薄片在开水中涮一下的吃法。因此涮羊肉对于手把肉,除了肉的形态改变以外,其它改变不多,仍然是清水煮肉。 除了逢九吃火锅中有涮羊肉外,由于满人有黄羊祭灶的习俗,所以腊月二十三祭灶后,习惯吃一顿黄羊肉,有炖的,也有涮的。 这里面就出现涮羊肉的第一个降级内容了,因为黄羊比较贵重,不是所有满人都用得起的。满人吃高端涮羊肉,除了用黄羊外,讲就吃全涮羊肉,也就是说涮羊肉必须包括上脑、瓜条、磨裆、大三叉、小三叉等各部位羊肉外,还要有羊肚、羊腰、羊肝、羊尾等。 高档涮羊肉并不象现如今网红说得那样吃鲜切羊肉,实际上要吃“冰鲜”羊肉,也就是用大冰块压羊肉,把血水压出来(也是一个排酸过程),同时冻住羊肉。因此冰冻的羊肉才能切得薄,才有涮的感觉。鲜切羊肉无论如何也不如冰冻的羊肉才能切的薄,就没有涮的感觉了。 此外,高档涮羊肉并不使用麻酱作为蘸料,因为麻酱味道浓列,掩盖了羊肉的鲜味,高档涮羊肉使用好酱油(白酱油),佐以鲜韭菜沫。白酱油是很高端的酱油,酿造方法比较复杂,杂质少。 至于鲜韭菜沫,这里多说两句。在清代我国就有成熟的大棚技术。这种大棚叫“洞子”就是在冬天反季节种菜时,在地下挖洞,洞内生火(原理类似土炕),地上搭棚子,为保证透光性,棚子用绢,并在绢上刷桐油。这成本就可想而知了。 “洞子”里种出的蔬菜叫上“洞子货”。“洞子货”种类很多,大洞子能种香椿,但最主要的是三种蔬菜:黄瓜、蒜苔、韭菜。其中韭菜最重要,主要供给过年期间包饺子。所以涮羊肉用鲜韭菜沫其实算是包饺子顺带的,但也暗合手把肉用野韭菜花的习俗。这理就说到涮羊肉的第二个降级内容了,也就是网红嘴里的“地道”。 前面说了,涮羊肉要用“冰鲜”,但采冰是很大的工程,首先要定一段河面,先把已经结的冰破了,并禁止行船、钓鱼等所有使用河面的活动;然后在上游把河水截住,蓄积一定水量后放水,反复几次,把脏水冲走;再就是把这段河面上下游都截住,蓄水结冰;等冰结结实以后,再采成大块,这冰可以储藏在冰窖内供夏天用。 这不是一般人家可能用得起的,而且清代用冰是有级别要求的,一般人家,包括前面说的闲散宗室、觉罗、普通旗人也是没有资格用的。所以降级的涮羊肉只能用鲜切羊肉。当然鲜切已经不错了,还有羊肉不新鲜的,怎么办?白水涮不新鲜的羊肉,这没法吃呀!所以要用麻将、酱豆腐、韭菜花、卤虾油、辣椒油来盖住不新鲜的味道。 这就变成现在网红嘴里“地道”的涮羊肉了。此外,还有第三种降级,这种降级现在不常见了。以前吃涮羊肉一般要配粉丝,粉丝并不好吃,现在基本被宽粉、豆皮代替了。但粉丝有一个宽粉、豆皮不可替代的功能,把粉丝放在锅里再用筷子夹出来,会把沉到锅底的碎肉带出来。 对,用粉丝就是为了尽可能的不浪费羊肉。有兴趣的下次涮羊肉时可以试一下。 说完主菜,再说一下主食。面条是北京很得重要的主食。 现在一提到北京面条,就是炸酱面,妈妈的味道,这叫一个地道,呵呵。老北京传说中面条有十八种卤,当然这是个虚数,肯定不止十八种。但只有一种卤的面条是上得了台面的,就是打卤面。过去北京过年、生日吃的面条,就是打卤面。老北京婚丧嫁娶最低等的席面是炒菜面,也就是不但没有“八大碗一海”、“八大碗一锅子”、“花九件”、“四到底”这些讲究,连整鸡、整鸭、整鱼、整肘子都没有,就是炒几个菜加面条,这个面条也必须是打卤面。 打卤面是从宫廷到百姓都吃的食品,但打卤面之间的差距还是巨大的。王宫贵胄吃的打卤面一般是飞龙打卤,飞龙就是一种东北常见的野鸡,学名花尾榛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打卤面一般是三分之一的面+三分之二的卤,也就是说卤要漫过面条,类似汤面,只是比较浓稠。 现在网红说的打卤面不能拌,挑着吃才“地道”,确实是有出处的。 而且由于卤多,不用太咸,所以卤是可以喝的。但这种打卤面当然不是一般人家能吃得起的,所以降级的青春版必须会出现,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打卤面。这种打卤面的卤用的是五花肉片,而且卤比较咸,也更浓稠。这种卤不能喝,而且用量少,只是能盖住面就可以,所以这种卤就必须得和面条拌了才能吃,没法“地道”了。如果再下一等,就是炸酱面了,炸酱更咸,也就更省卤(炸酱),而且炸酱不需要黄花、木耳、鹿角菜,用的肉虽然也是五花肉,但要切成丁,更省的会切成肉沫,所以可以不用太好的五花肉。再者有酱掩盖味道,肉也可能不太新鲜。至于烂肉面,就更下一等了。 再说小吃,北京有一种比较有名的小吃--炸灌肠,吃过的都知道,就是炸淀粉坨坨,可为什么叫灌肠呢?因此它以前真的是肠的状态。 北京满人以前喜欢一种比较高端的吃食,就是传统相声《报菜名》中第三道菜--烧鹿尾。但这玩意明显不是平常之家能吃得起的,于是就有了它的第一级降级产品:用鹿血和上淀粉灌入猪肠中,这就是真正的灌肠。但鹿血也不便宜呀,于是产生了第二级降级产品:用猪血代替鹿血,并加猪油和淀粉灌入猪肠中。 这虽然品质差了,但也是灌肠。但随着旗人人口曾加和清朝的国力下降,旗人的生活品质越发下降,于是灌肠进一步降级,猪血不用了,只用少量猪油和淀粉灌入猪肠中,这玩意还有个名子,叫粉肠,现在市场上还有。然后,再降级呢,猪肠也不用了,就用淀粉做成坨坨,用猪油煎一下,就是现在不是灌肠的灌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