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无痕中国论坛  (http://www.chinalnt.com/bbs/index.asp)
--  无痕茶坊  (http://www.chinalnt.com/bbs/list.asp?boardid=20)
----  茅草屋、土坯房,讲的是「栖居」的本能叙事  (http://www.chinalnt.com/bbs/dispbbs.asp?boardid=20&id=2484)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5/10/28 11:12:15
--  茅草屋、土坯房,讲的是「栖居」的本能叙事


茅草屋、土坯房,讲的是「栖居」的本能叙事。

我有这么一个屋,我就能撑过寒冬,你没有,你就只能暴毙于风雪。但如果社会进化到开始讲究卫生洁净的那一步,你就会开始抛弃茅草屋。


院落和砖木平房,讲的是「血缘共同体」的叙事。

住进这样的房子,我就有了我的权力地图。我遵从礼教结构,受到传统宗族社会的保护。但当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改革,传统礼教崩塌,你就开始嫌弃这样的平房。


单位房,是「体制保障」的叙事。

你住进这样的房子,有一种「我属于这个系统」的自豪感。但当这一套叙事缓慢消亡,你开始嫌弃它「廉价、不值钱、没产权」。


90年代老破小,讲的是「草根进城」的叙事。

这是单位房、回迁房、早期商品房混杂的时代。套内六七十平、南北通透、铝合金窗,住户之间有点人情味,却也充满抢建、违建和非法加盖。你住进来,你就「终于不是农村人了」,是一种身份的跃升。但时代过去了,你用「老破小」三个贬义词将它定性。


城中村握手楼,讲的是「压缩奋斗」的叙事。

随着城市化爆发,不管你是农民工、技校生、小贩还是打工妹,先来了再说。「你别在乎环境,你先上车,上了车你就摆脱偏远山村的的乡土气。」但很快,随着你逐渐在城市扎根,你开始觉得城中村让你「拿不出手」。

我们现在熟知00年代后的商品房,则是「中产幻觉」的叙事。


小区围墙、物业保安、中央空调、对讲门铃、人车分流和花园式布局,它标榜的是生活的「品质化」。

你住进来,你就不是路人甲,而会被称作「尊贵的业主」。去掉公摊后空间更挤了,给完首付后贷款更沉重了,但人们甘之如饴。人们把住进这种新时代的商品房,看成是中产阶级的入场券。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5/10/28 11:13:05
--  

但这不是终点,社会叙事一直在变,且变得越来越快。


茅草屋的叙事跨度长达万年,砖木平房延续了两千年,单位房不过几十年,而商品房的叙事,可能撑不过一代人。

建筑材料的寿命越来越长,而叙事的寿命却越来越短。


我们正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建筑还未老,叙事已死。


起初,你以为这是一座「有品位的家」。

你看中的是电梯入户、园林中轴、主卧带卫,你以为这是中产生活的敲门砖,是身份感的起点。


但十年过去,物业换了几轮,从最初西装革履的职业经理人,变成穿着人字拖、耳朵插着收音机的退休老大爷。

水电气会老化,墙体会脱落,业主群里充满争吵,中产之家会变成留守老人和鱼龙混杂的外地租客。

电梯没空调,层高不足三米,门禁不能无感通过——你的门禁卡像一张过期的食堂饭票。

你这才意识到,一旦社会叙事变了——当你的楼盘不再匹配主流的生活想象,它就会被历史抛下。

变成一座逐渐失语的遗址。


新一轮「品质叙事」发布时,旧叙事的空间就会自动贬值。


你没有变穷,水泥也未到寿命,但你开始住得像一个穷人。


你被遗弃在一次营销周期的末尾。




--  作者:章鱼
--  发布时间:2025/10/28 11:13:45
--  

未来的人居新叙事,大概有几种路数。


比如「科技美学」的叙事。


到处都是摄像头、传感器,业主去哪都是无感通过,遍布无人超市和社区团购柜,机器人穿梭其间——这其中有一部分已正在发生。


也许还会有「重返共居」的叙事。


共享厨房、健身房、社交空间,一切共享资源被平台运营团队悉心照料和分配。「集体照顾」的概念兴起,老龄化人口和新生儿被专业人员精心照料。


更简单粗暴的,是「建筑进阶」叙事。


实际层高从2.85米提升到3.6米;取消公摊,甚至取消一切名义面积,买到就是实打实的地毯面积;两梯三户变成三梯两户,量大管饱。无需科技革命,仅靠市场竞争的逻辑,也能击穿旧有商品房的市场价值。


这些都会发生得,比混凝土老去,要快得多。


一旦城市不再需要你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你就和那座房子一起,被悄然从叙事中剔除。


至于更深远的未来,什么漂浮舱、移动屋、可拆卸模组、脑机接口——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